1973年的北京工人体育馆,一个12岁的瘦高个女孩第一次摸到了排球。
她连基本规则都搞不明白,教练让她试试垫球,结果"砰"的一声,球直接飞过网砸在对场地板上。教练乐了:"这丫头劲儿不小啊!"郎平挠挠头,一脸懵懂:"我就平时爱蹦跶。"谁能想到,这个连扣球动作都歪歪扭扭的姑娘,八年后会成为让全世界闻风丧胆的"铁榔头"。
那时候的训练放在现在简直像闹着玩。每周练三天,每天一小时,强度还不如现在小学生的课外班。别的运动员都是从小泡在训练馆里,五岁练基本功,十岁进体校,十五岁拼得浑身是伤。郎平倒好,15岁才开始系统训练,17岁就被袁伟民一眼相中拉进国家队。这速度,比坐火箭还快!
1977年那场比赛简直成了传奇。北京市体校临时借调郎平这个替补上场,场边还有人嘀咕:"200中派个菜鸟来糊弄事儿?"结果这丫头一记重扣直接把对方自由人砸得坐地上。观众席炸开了锅:"这姑娘哪冒出来的?"自家教练都看傻眼:"平时训练没见她这么虎啊!"从此"朝阳大炮"的名号就在圈里传开了。
要说郎平这身本事,那真是老天爷赏饭吃。弹跳摸高3米17,比不少男运动员还猛。扣球时速接近100公里,队友都说接她的球跟接铅球没两样。最绝的是那种与生俱来的球感,没怎么系统训练就能找到最刁钻的扣杀路线。1981年世界杯决赛,中国队落后2分,场下队员紧张得手抖,郎平倒好,咧着嘴笑:"慌啥?看我的!"连续三个钉地板重扣,直接把日本队打懵。赛后记者问她怕不怕,她眨眨眼:"球来了就扣呗,想那么多干啥?"
这种天赋放在现在简直不敢想。朱婷7岁开始练球,18岁进国家队,22岁才拿世界冠军,这已经是天才中的天才。郎平呢?12岁摸球,20岁登顶,从菜鸟到世界冠军只用了八年,相当于别人刚进省队,她已经在领奖台上听国歌了。难怪现在教练们都说:"郎平这样的苗子,百年难遇。"
当教练后的郎平更是个"狠角色"。2016年里约奥运会,中国女排小组赛差点出局。更衣室里姑娘们哭成一团,郎平"啪"地一拍战术板:"眼泪能赢球?都给我收回去!"结果愣是连克巴西、荷兰、塞尔维亚,硬生生把金牌抢了回来。网友都说:"郎导往场边一站,就让人觉得能赢。"这气场,绝了!
如今球迷们天天喊着"郎导回来吧",她却给那条"别再执教"的微博点了个赞。想想也是,就像她当年那些不可能接起的重扣一样,有些传奇注定无法复制。现在的运动员从小泡在训练馆,练得浑身是伤都不一定能出头。郎平那个年代虽然条件差,但反而给了天才野蛮生长的空间。要搁现在,说不定她这棵好苗子早就被练废了。
中国女排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天才,但像郎平这样从球员到教练都封神的,独此一份。80年代那会儿,电视机还不普及,可只要是中国女排的比赛,全村人挤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看。郎平一记重扣得分,整个村都能听见欢呼声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的排球热,跟现在的顶流明星开演唱会也没差。
有趣的是,郎平自己从来不觉得有多厉害。别人问她成功秘诀,她就笑笑说:"可能就是运气好。"这话说的,让那些练了十几年都进不了国家队的运动员听了得多心塞。不过话说回来,竞技体育就是这样,有时候天赋这东西,真不是靠拼命练就能练出来的。
现在的年轻球员可能很难理解,当年郎平那代运动员是怎么在水泥地上训练,怎么用着掉皮的旧球打出世界冠军的。但看看郎平的经历就明白,真正的天才不需要最好的条件,给他们一个球,一块场地,就能创造奇迹。这大概就是老话说的"是金子总会发光"吧。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汇盈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-配资股市-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