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,这差别大了去了,影响他未来几十年!
文/诺妈
你家孩子如果闯了祸,眼看就要挨板子,他会有什么反应?
是眼疾手快,像小兔子一般“嗖”地蹿开?
还是眼泪汪汪留,像木头一样杵在原地等着挨批?
别小看这瞬间的选择——实际上,这里藏着孩子自我意识、安全感和未来人际模式的巨大密码。
01
会跑的孩子,更懂守护自我边界
孩子会“跑”,不是“怂”,而是“门清”!
他们能敏锐感知:“气氛不对,爸妈要发火了,这让我害怕/有压力!于是,他本能地启动“自我保护”模式——先拉开安全距离再说!”
比如我两岁多的侄女,吃饭时只要爸爸脸色一沉或放下筷子,她立刻跳下椅子躲到奶奶或妈妈身后:“我要奶奶喂!”
孩子有这样的表现,其实是“自我边界感”的萌芽!
发展心理学指出,健康的边界感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、保护身心健康的基础。他能分辨“你”和“我”,明白“你的情绪”不能随意伤害“我”。
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当面对不合理要求时,更可能清晰表达:“我手上已有A、B、C三个紧急任务,再接新活质量难保证,能否协调资源或延长期限?”
敢于协商、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,正源于幼时那一次本能的“逃跑”。
因此,当孩子说“这事我不想干”或“你这样说我难受”,别轻易给他贴上“顶嘴”标签——
你要知道,你正在培养一个内核稳定、有主见、不易被压垮的成年人。
02
硬扛的孩子,早已自我放弃
遇到挨打,那些站在原地,不躲不闪,默默承受的孩子,情况往往更复杂,主要有两类:
一类是“讨好型”忍耐,怕家长更炸毛,所以先硬着头皮忍下。
这类孩子,会把大人的情绪看得比自己的感受还重。譬如弄丢文具盒的豆豆,面对暴怒的妈妈只是绞着手指掉泪,绝不解释或躲避——他怕妈妈更生气,只求风波快过。
另一类是“习得性无助”,因为他知道:跑,是没有用的。
孩子不是不怕家长,而是因为经历太多次后发现:“跑?躲?解释?有什么用?最后还不是一样挨骂挨打?省点力气吧……”
心理学称此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这两类孩子长大后,容易在关系中活成“隐形人”:习惯性说“没事”、“听你的”。
试想,一个从小在家都不敢、不愿为自己发声的孩子,长大后怎么指望他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据理力争?怎么在复杂的婚姻关系里有效沟通?
03
孩子的反应,映照家庭沟通底色
孩子挨批时的反应,恰是家庭日常沟通的镜子:
若父母严苛易怒,孩子往往缩成“木头桩”(讨好或无助)。
若家中常吼叫风暴,孩子本能选择“逃跑”(自我保护)。
但如果孩子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,还能小声解释“我不是故意的”或讨论“下次怎么办”,恭喜!
这证明家庭允许表达,孩子知道沟通是安全的。
孩子“读空气”的能力,正是从家庭这所“学校”习得。是“和风细雨”还是“狂风暴雨”,直接塑造了他们面对冲突的生存策略。
04
家,应该是孩子最后的安全港
无论“跑”或“不跑”,孩子最需要的,是一个能“安心做自己”的家。
不是犯错时必须上演“猫捉老鼠”,或像“受审犯人”般表演认罪。而是他能坦然说出:
“妈妈,我现在不想做这个。”
“爸爸,你吼我时我很难过。”
“我需要一点时间冷静。”
家不该是军训营,而应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“安全基地”——受伤时可回来疗愈,充电后能重新出发。
若孩子于至亲跟前尚需隐匿恐惧、不敢拒绝,其一生将何其疲惫?
最后说一句:
当孩子选择“跑”,请珍视他保护自我的勇气;当孩子僵立“硬扛”,那更是一盏红灯——提醒我们反思沟通模式,为孩子创造安全表达的空间。
唯有如此,家才能真正成为托举生命的安全港湾。
我是诺妈,家有男娃,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,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,分享学习干货,一起共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汇盈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-配资股市-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